女性作家莎拉·彭纳的处女作《消失的药剂师》, 是一部完全以女性视角切入推理性很强的作品,作为男性读者,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稍许带着一种负罪的心态来阅读的,事实也是如此!

作家选择了两条时间轴线,叙述人物为现代的“我”,另一条是逆流溯回到1791年的药剂师,和一名十二岁的少女,作为不同年代的女人,她们本不该会有故事交集,但是,却因了一个标志动物“小熊”瓶子,让让她们在跨越时间的长河中,彼此交汇在这篇具有女性心思柔性、缜密的推理故事中。
“我”因为丈夫的情感偏离既定轨道,在10周年的纪念日先行独自去伦敦度假。通过在参与“清沟”行动中发现的承装药剂的地带有小熊的玻璃瓶,作为对历史有独特爱好的“我”,在网上按图索骥,并在图书管理员的协助下,一点点揭开这个药剂瓶的神秘面纱。
而1791年的药剂师奈拉,和与之一起“消失”的小姑娘伊丽莎,各自以与“我”并列的身份,在苍茫的200多年前,作为事件的见证着和参与者,一点点揭开了这一曾经轰动当时的惊心动魄的神秘案件!
作为女性的作家,在作者所勾勒描绘的2个时间片段中,女性都处于精神极度压抑状态,她们在婚姻的角色中都经历着不公正待遇,而在或许是虚构的1791年,女性反抗是通过极端的方法来凸显女性的自我防护意识的觉醒,而在现代,对于家庭和婚姻的处理,显而易见的是,女性意识同样也会是需要自己内心思想情绪的一个接纳和冷静期之后,才能自己一点点的走出情感的藩篱!
不同时期的女性意识的进步,是人性发展的必然,但是作家在作品中展现的男性在情感道德伦理底线的瓦解,虽然是有些扩大化,但是,事实确实是存在的!
作家能够巧妙地将尘封百年的历史事件挖掘出来,让那段已被定性的历史事件再次以本真的面目呈现在读者面前,无论其真实与否,我们从中所感到的是,无论是药剂师奈拉,还是作家的“我”,都在竭尽全力的去让某些事件在发展中,回归其自然属性,而不是在岁月喧嚣沉淀中变得陆离斑驳!
作家语言结构简洁清润,自然而又紧凑,没有太多的惊悚情节,但是事件的反转和出其不意,却能吊打读者的阅读情绪。而作家在描述药剂师的悲惨生活,她的正义坚持和理智,以及无奈和善良,都在她矛盾的生活状态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她在义无反顾地要验证自己梦想调剂魔力药剂,最后的伊丽莎的救赎得到完美的落寞,让“药剂师”的心灵得到永生!
一本畅销书的背后,必然会有其独特的阅读味道,而之于不同性别的读者,能在读后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寻着着生活中的美好坚定前行。正如作家在书末写的“烹饪食谱”,即是食谱,又是药剂,凡事均要拿捏得当,所以,历史的“药剂师”必然消失,而调理温暖治愈的“药剂师”,正在人性的发展长河中,一如点点星光,造炬成阳!

在作品的P178及其后,出现几次“用人”字样,疑为“佣人”之谬,请译者@陈晓颖关注!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niuben22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custudio.com/5993.html